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本文将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0期,总第943期),标题为《在临安,看见中国式生态之美》。
1000多年前的晚唐末年,临安青年钱镠弃商从戎,于公元907年建吴越国,兴水利,育耕织,保境安民,在五代十国血火交织的动荡年代开创出一方东南乐土,被后世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
钱镠还是一位具有环保意识的古代政治家。吴越国建都杭州之时,曾有方士建议填平西湖兴造宫殿,声称如此可享千年国运。钱镠却说,杭城百姓无一日可离开西湖水。于是,决定另外择址建造王宫。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临安於潜县令楼璹创作绘制了《耕织图》45幅,分为21幅《耕》图和24幅《织》图,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常识和生产工具沿用至今。
天目山素以“大树华盖闻九州”享誉天下,山中树木“古、大、高、稀、美”,是一座“大树王国”和生物多样性宝库。
“诗仙”李白曾如此描绘天目之美:“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苏仙”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数次到访天目山,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千古名句。
“药圣”李时珍曾翻越天目古道,采集药材800余种,收录于《本草纲目》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天目山的保护更加重视。早在1956年,天目山就被林业部划为首批“森林禁伐区”;198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3年,天目山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34个中国成员之一,也是杭州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经过各级政府与管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细致入微的呵护,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今天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56%,相比20年前提高了10.6%。野生动物从20年前的4716种增加至7173种,高等植物从2160种增加至2668种,分别增长了52%和23.5%。
2024年,在原有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基础上,同属天目山脉的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扩区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共同组成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如今,行走于天目山间,可见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安享天年,树龄超1.2万年的“五代同堂”银杏树满枝金黄,全球同类树种中最高的金钱松拔节冲天。
清凉峰上,珍稀动物黑麂、华南梅花鹿奔跑穿梭,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翱翔蓝天,珍稀植物象鼻兰、银缕梅、香果树茁壮成长。
2024年10月1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正式实施,1.5亿岁的天目山首次迎来了专属法规保护。
坚守生态保护的同时,临安也在探索,如何兼顾发展与共富,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临安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村落景区”概念,并创新推出“政府出政策、集体出资源、能人出智慧、村民出力量、市场出运营”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模式。截至目前,全区41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43个村落,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1.3亿元。
山核桃、小香薯、竹笋等天目物产,则创出品牌,走出大山,畅销全国。“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达49.43亿元,已连续8年占据“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坚果类榜首,线万林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从2003年到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52元增长至46827元,增长近7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9缩小至1.55,差距缩小近1/4。
天目振兴,还带动1700多名临安青年返乡创业,154名农创客带来230个优质项目。“天目村落”“天目宿集”“天目暖锅”等IP共同串联起一条绿色产业闭环,越来越多的 “新农人”成了临安生态发展的 “新动能”。
新时代的天目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条产业闭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书记杨国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展望未来,临安一方面将深入实施《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的自然保护区中争当示范引领;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天目山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厚植环境优势,丰富功能业态,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全域绿色发展。
2025年9月22日-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之后,“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届会议将在临安召开,代表们还将前往天目山考察。这是这个大约每10年举办一次的高规格全球生态盛会,首次来到中国并走进天目山。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天目山已经是“生态领域的世界级地标”。
这个被时光封印了1.5亿年的世界级生态地标,将成为全世界看见中国生态之美、领悟中国生态智慧的代表性窗口,更将彰显“两山”理念卓越的实践成效,为全球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文丨戴闻名)新华社客户端部分图/区委宣传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