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较1980年增加10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3种
7月24日,在南充市野生鸟类救助中心上演了一出温情故事——一只被救助的受伤猫头鹰,在痊愈放飞后不久,又飞回了该中心,尽显依恋。
这仅是我市开展野生鸟类保护救助的缩影。记者了解到,我市鸟类保护和救助成效显著,仅近两年,全市各级保护救助机构就收容救治野生鸟类900余只。如今,我市已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并进一步完善救助保护体系,为野生鸟类打造良好的生存繁衍环境。
7月24日上午,在市野生鸟类救助中心旁边的山坡上,中心主任王元刚将此前救助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再次放飞山林,猫头鹰在救助中心的上空短暂盘旋后,越飞越远,最终完全消失在视野中。
前不久,王元刚接到顺庆区公安分局新建派出所民警电话求助,称有市民在马路边捡到一只病恹恹的猫头鹰,由于没有救助经验,希望专业人士能够提供帮助。
王元刚立即驱车将猫头鹰带回市鸟类救助中心。经过检查,判定这是一只年龄在3个月左右的猫头鹰,初步具备了飞行能力,可能是由于近段时间高温天气,中暑晕倒在路边。
王元刚告诉记者,因为这只猫头鹰还处于试飞阶段,不具备猎食和野外生存能力,因此救助中心除了每日为其喂食鲜肉外,还对其进行捕食、飞行、野外生存模拟等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养,这只猫头鹰基本掌握了生存本领,达到了放飞条件。7月22日,王元刚在距离救助中心200米远的山坡上打开笼子,将猫头鹰放飞到山林间。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7月23日下午,当王元刚来到中心后,发现那只被放飞的猫头鹰竟然又飞了回来,就落在曾经居住过的笼子旁边。
“我从事鸟类救助已有10多年了,看过无数鸟类重归自然,但像这只猫头鹰放飞后又自己飞回来的情况,这还是头一次遇到。”王元刚告诉记者,也许正是在精心照顾下,猫头鹰已将这里当成了“家”。
重见猫头鹰,王元刚蹲下身子,轻轻伸出手,猫头鹰竟毫不犹豫地走到他的手边,用脑袋轻轻蹭他的手。同事们都不禁感叹“万物皆有灵”,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瞬间。
正当王元刚和记者讲述起救助中心和猫头鹰之间的故事时,一阵电线时许,有市民在一处空地上捡到了一只受伤的灰色小鸟,随后通过高坪区公安分局小龙派出所民警指引,将其送到了中心。
“夜莺的双翅都受伤了,而且羽毛稀疏,可能是被其他鸟类攻击了。”王元刚说道。随后,他一边安抚夜莺,一边进行紧急处理。
“得益于近年来的广泛宣传,市民对野生鸟类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捡到受伤或者需要救助的野生鸟类,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送到我们中心或者当地森林公安部门进行救助。”王元刚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在鸟类保护和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全市各级保护救助机构共收容救治野生鸟类达900余只。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还准备在各县(市、区)分别成立鸟类救助站,进一步完善鸟类救助网络,让更多的受伤鸟儿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为鸟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据2024年底公布的《南充鸟类名录1.0》显示,我市现有野生鸟类337种,相比1980年增加了104种。参与调查和完成《南充鸟类名录1.0》的鸟类专家袁佐平告诉记者,这也是40多年来,南充鸟类名录首次更新。
根据记录,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到2024年底,南充共记录野生鸟类337种,分属18目67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53种。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纽带。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围绕鸟类保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鸟类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阆中市柏垭镇羊鹿村冯家湾的一座小山上,栖息着成千上万的鹭鸟,已成为‘鸟儿的天堂’,远近闻名。”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嘉陵太和鹭鸟自然保护区、阆中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阆中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南部升钟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充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蓬安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营山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各种鸟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环境。
被救助的猫头鹰在放飞后又折返,不仅反映出鸟类对人类的信任,更彰显了全市野生鸟类保护救助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爱鸟护鸟意识。市民们在发现受伤或需要救助的鸟类时,能够主动联系森林公安或救助中心,让这些生命得到专业的照顾。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市民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更是南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南充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鸟类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从嘉陵江畔翩翩起舞的白鹭,到公园里欢快歌唱的各种鸟儿……《南充鸟类名录1.0》的数据,直观反映了鸟类在南充得到良好繁衍生息,种群持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