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近日捕捉到一组温暖画面:8匹普氏野马在马圈湾湿地饮水泉边活动,一匹出生仅一个半月的小马驹正依偎在母马身旁吮吸乳汁,毛色光亮的小家伙不时扬起头颅张望,灵动的眼神里满是对这片荒漠湿地的好奇。
日前,记者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组织的普氏野马回归四十周年四省区采访活动,来到这里后,发现这一场景正是甘肃实施“野马返乡计划”近40年野化种群自然繁衍的生动缩影。
普氏野马,这种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活化石”,曾是中国西北草原上最灵动的生命符号。其野生种群原产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和甘蒙交界的马鬃山一带,却在20世纪中叶因盗猎和环境恶化彻底消失。1985年,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从欧洲引回野马后代,在新疆、甘肃开启艰难的物种重建之路。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这场救赎行动的关键战场。这里地处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是阻挡沙漠南移的生态屏障,也是野马原生栖息地的“天然复刻版”。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多路视频监控和多个生态定位站构成“天罗地网”,可以实时追踪野马活动轨迹了。记者胡仁巴摄
2010年9月25日,7匹普氏野马冲破围栏踏入戈壁,成为甘肃首批野化放归的“开拓者”。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这些野马不仅适应了荒漠环境,更在两年后成功繁育后代,为物种复苏带来曙光。
“最初的28匹野马就像播撒在戈壁的种子。”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科研科负责人姜雪说。这片土地上迁居的普氏野马,2024年,已达166匹,自然分成28个种群,从马圈湾湿地到大马迷兔草原,都能见到它们奔腾的身影,标志着最新放归种群完全适应新环境。
曾经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草滩管护站,管护员们已学会将拌有驱虫药的玉米、胡萝卜投喂给野马。“马胃蝇蛆病是野马生存的大敌,通过8天药物干预,能有效降低寄生虫感染率。”管护员的记录本详细记载着每匹野马的健康数据这是甘肃为野马定制的“健康档案”。
甘肃建立起“繁育野化监测”全链条保护体系。以前在安西保护区,2.6万亩新建半放养场为野马提供过渡适应空间,科研人员通过补饲、驱虫等措施提升其野外生存能力;敦煌西湖则建成“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平台”,444路视频监控和60个生态定位站构成“天罗地网”,实时追踪野马活动轨迹。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寄生虫监测、基因检测,为种群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2023年9月,40匹野马从半散放区迁入30公里外的大马迷兔(途)湿地,成为甘肃首次完全脱离人工管护的野化种群。“放归前我们做了三年准备,选择水草丰茂、天敌较少的区域,还培训野马识别水源和可食植物。”敦煌西湖玉门关保护站站长吴兴东回忆,跟踪观测发现,这些野马很快建立起稳定的种群结构,2024年夏季成功繁育后代。
“前一天观测到4匹大马,第二天就多了1匹小马驹!”吴兴东的兴奋源于最新监测记录。在他看来,野马种群的壮大是敦煌西湖生态改善的最佳证明。
如今的敦煌西湖保护区内,湿地面积达3.5万公顷,胡杨林、红柳沙包连成绿色屏障,芦苇、罗布麻等植物为野马提供充足食物,马圈湾湿地的泉水更是常年不涸。
这种生态向好的态势并非偶然。甘肃将野马保护纳入“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局,在敦煌西湖实施湿地恢复、防风固沙等工程,保护区鸟类从十年前的140种增至210种,鹅喉羚、沙狐等伴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2024年,保护区湿地面积较2010年扩大18%,植被覆盖率提升至32%,形成“以水养草、以草养马、以马促生态”的良性循环。
在敦煌西湖保护区的规划图上,过渡性围栏的拆除标记格外醒目。“今年将安西极旱荒漠保护区40匹迁居野马融入原有种群,破解近亲繁殖难题。”姜雪介绍,这一步能优化基因结构,为后续扩大野化种群奠定基础。
更大的保护蓝图正在展开。甘肃省林草局制定的“三步骤工作方案”明确,将在“野马返乡计划”四十周年之际,总结保护经验并制定五年规划。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建立起野马基因数据库,为科学放归提供支撑。
夕阳下,一群普氏野马驰骋在红柳沙包间,鬃毛飞扬如黑色闪电。它们身后,是连绵的胡杨林和波光粼粼的湿地,远处祁连山的雪峰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