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NineGameSports)官方网站-见证奇迹诞生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0891-6868996
当前位置: 主页 > 九游娱乐动态 > 企业新闻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

发布时间:2015-03-09  |  点击率:

  螃蟹是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但是,除了市场上常见的青蟹、大闸蟹外,大多数人对螃蟹的种类其实知之甚少。在海边,有些人见到一些罕见的螃蟹时,并不知道它的学名、特征,只想知道“能好怎”(网络词语“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简称)。

  近年来,为了拍摄螃蟹并进行搜集、记录、整理、研究工作,我国科普作家张小蜂几乎走遍海南岛沿海地区。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螃蟹世界。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1)

  张小蜂,北京人,本名叫张旭。他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过“跳小蜂”,所以有了“张小蜂”这个在科普圈广为人知的网名。

  儿时,张小蜂去北戴河游玩,沙滩上奔跑的小螃蟹、背着小贝壳窜来窜去的寄居蟹,深深吸引着他。他还从菜市场买回梭子蟹养在盆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用自来水勾兑几勺食用盐是养不活它们的。”张小蜂说,他与螃蟹有关的记忆,到此戛然而止。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2)

  “九游娱乐的安全性怎么样?”

  2014年,张小蜂来到海南三亚,见到许多奇形怪状的螃蟹。“其中一只有着红彤彤大眼睛的螃蟹,让我重拾对螃蟹的好奇心。从那以后,我每年至少要去2—3次海南,就为了寻找海边的怪螃蟹。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记录它们的外形与颜色已远远不够,我想更深入了解螃蟹的种类。”张小蜂说。

  作为甲壳动物门外汉的张小蜂,此后不断搜集资料深入学习。文献资料记载我国海洋蟹类超过1200种,其中至少四分之一可以在潮间带(即陆、海交汇处)发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又想:“如果有一本较为全面记录中国潮间带螃蟹的彩色图鉴就好了!”这不仅能弥补目前市面上螃蟹图鉴的不足,也能激发起更多人对螃蟹的好奇心。

  张小蜂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他2014年首次来到海南时,尚未进行系统性拍摄。真正较为系统地记录海南的螃蟹,大约是从2020年开始。近5年来,为了拍摄、记录螃蟹,他几乎走遍了海南岛沿海地区。

  与我国许多地区的海岸线相比,海南岛最显著的特点是珊瑚礁生态系统较为发达,在物种丰富性和发育程度上优于我国许多海岸线。环绕海南岛的河口、滩涂、沙滩、泥滩以及珊瑚礁、岩礁等,构成了复杂的环境基底。环境异质性越高,为蟹类提供的生活空间就越多样,这也是海南岛蟹类多样性较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海南岛地处热带,其温暖的水域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暖水性热带螃蟹种类,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我国许多沿海地区难以比拟的。

  从2014年至今,张小蜂在我国拍摄、记录的螃蟹种类超过500种,其中超过400种可以在海南岛拍到。而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螃蟹种类,不少于200种。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3)

  张小蜂的拍蟹计划,主要根据《中国海洋蟹类》《中国海洋生物名录》等书籍和文献资料进行。如何找到特定物种,是他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早年间,我国关于海南蟹类的调查研究并不充分,许多历史标本仅标注为“海南三亚”或“海南文昌”等大致地点,缺乏更精确的生境描述。许多文献对物种生境的记载也较为宽泛,例如仅提及“沙滩”或“珊瑚礁”。实际上,同一大类生境内部存在显著的微环境差异。以珊瑚礁为例,有的区域水流湍急,底质坚硬;有的区域水流平缓,易有沉积物;孔洞的多少也各不相同。不同蟹种即使同属“珊瑚礁蟹”(栖息于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多种蟹类生物的统称),它们对微生境的选择也可能有特定偏好。因此,尽管文献记载某种螃蟹在海南有分布,但想在野外找到它,往往还需要依靠大量经验去慢慢摸索。“例如,我2021年在海南首次发现肥胖后相手蟹等螃蟹时,最初并不清楚它们的确切生境。后来,在搜索过程中,我才逐渐了解它们的偏好,进而提高后续寻找的效率。”张小蜂说。

  去海边拍螃蟹,看似十分有趣,实际过程其实非常枯燥。不同的螃蟹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有的喜欢沙滩,有的喜欢红树林,有的喜欢生活在石头间,还有的喜欢生活在泥巴里。无论是在沙滩或红树林拍摄,都会面临大量蚊虫的滋扰。此外,一些蟹类栖息地,如湿滑的岩礁、锋利的礁石等,环境险峻,有时还要攀爬上去,不无危险。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4)

  “在恶劣环境中,我要沉住气耐心在洞口蹲守,‘守洞待蟹’。”张小蜂告诉记者,一次,他在一个海边洞穴里找螃蟹。这个洞穴在涨潮时会完全被海水淹没,只能在退潮时抓紧时间找螃蟹。

  张小蜂曾多次在炙热沙滩上追寻沙蟹,最终却一无所获。聪明的沙蟹知道晚上出来活动不仅凉快,还能躲避白天捕猎的天敌。相比之下,在礁石海浪间拍摄,好像会舒服些,但是仍然无法避免被礁石上的牡蛎或藤壶划伤,或被水母、毒鲉等有毒生物刺蜇引发剧痛。“这个时候,我不禁羡慕起螃蟹来,坚硬的甲壳可以让它们轻松面对这一切。”张小蜂说。

  张小蜂回想起这几年在海南野外拍摄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仍然历历在目。“是的,那个端着相机趴在红树林上一动不动、被路人围观的人,就是我。”张小蜂略显自嘲地说,“但是,当一只漂亮的招潮蟹从洞里钻出来,旁若无人挥舞大螯时,我觉得此前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3年10月的一天,张小蜂又来到三亚海边,在一块大礁石上看到很多招潮蟹。它们举着白色钳子,不断挥舞着,这是它们求偶的一个信号。他突然发现有一只与众不同,钳子一半是橙红色、一半是白色。它就是四角丑招潮。成年后,雌性四角丑招潮有蓝色的身体,混合着黑色斑纹,橙红色的腿,白色的小钳子。

  “过去,我国关于这种螃蟹的记录,只有1955年著名甲壳动物学家杨思谅在三亚采集到的两只雄性标本。近70年来,没有文献或资料证明这种招潮蟹还在海南岛生活着,也没有人采集过标本。所以,这个螃蟹的发现,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惊喜。”张小蜂说。

  多年苦苦追踪拍摄,在2023年底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张小蜂和好友徐一扬将他近十年拍摄的资料整理汇总为第一本系统介绍我国潮间带海洋蟹类的彩色生态图鉴——《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该书记录了超过380种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能够见到的螃蟹种类。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5)

  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年时间去拍摄螃蟹?张小蜂说:“对我而言,追螃蟹的最大收获,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所带来的满足感。寻找、拍摄乃至后续研究,都让我乐在其中。”

  每次在海南发现一个此前未有记录的蟹种时,张小蜂都会感到持续探索的强烈动力,“这也是我从2021年起决定长居海南的原因之一——在短短数年间不断有新发现,让我深信这里还有许多未被充分挖掘的角落,可能隐藏着海南乃至中国尚未被文献记录的新物种。”

  螃蟹并非长臂猿、大熊猫那样备受关注的“明星物种”,那些在海南岛首次发现的、此前未被文献记录的蟹种,可能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不为大众关注。但是,在蟹类学术研究领域,每一个新记录物种的发现都有其价值。它们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张小蜂希望这些新发现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海南岛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更是无数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而唤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6)

  问政海南 配套地库车位因设施损坏长期闲置 海口一小区业主投诉开发商“不作为”

海南周刊 科普作家张小蜂: 我在海南拍螃蟹(图7)

  问政海南 海口琼山区一住宅楼顶现“空中菜园” 执法部门现场查看后要求一周内整改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0891-6868996

电子邮箱:965522636@qq.com

公司地址: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格桑路总部壹号公馆4幢1单元10-2号房

咨询微信

TEL:1398858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