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近70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值此全国生态日,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绿色发展之路,追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坚实足迹,见证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聆听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
2023年时,我国有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在部分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方面,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朱鹮曾被认为已在野外灭绝。1981年,陕西省洋县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个体。2002年,人工饲养朱鹮自然孵化育雏研究工作开展,科研人员成功掌握了人工繁育朱鹮技术。2005年,陕西省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修复和社区共管,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到2600余只。2022年,朱鹮从“极危”等级调整为“濒危”等级。
由于分布区呈孤岛状,东北虎曾一度成为边缘分布物种,面临较大的灭绝风险。2001年,吉林省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为栖息在中俄边境地区的东北虎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我国通过采取加强人工繁育、加强栖息地保护等措施,成功攻克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中发情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三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快速增长。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下调为“易危”。截至2024年,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已增至1900只。
199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德保苏铁时,其仅存200余株,因盗挖行为濒临灭绝。通过实施人工繁育和“万株苏铁回归喀斯特石山”工程,至2023年,与恐龙同时代的德保苏铁野外种群已恢复至3万余株。
2002年发现的广西火桐最初仅存3株母树,无法自然繁殖。科研人员采用组培技术实现离体快繁,并重建200亩原生境保护区。2024年,广西火桐人工繁育数量超过300株,其中50株已成功回归野外。
20世纪80年代因过度砍伐濒危。通过建立专项保护区和推广人工种群,目前珙桐野生种群已超50万株,并在国内得到广泛引种栽培。
目前,我国已建成31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其中,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极具代表性,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超过58万份,保存能力达150万份,可满足未来50年的战略保存需求。
此外,国家畜禽种质资源新库将于2025年底建成,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拟于2028年启用,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筹建,保护体系在逐步完善中。
图文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看自然“梳妆” 解锁奇妙生态之旅》,撰文/李连芳(中国农业大学),原文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四川绵竹通报“一啤酒节现场因强对流天气发生桁架倒塌”:2人不幸身亡,3人重伤
《知识就是力量》 创刊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家为青少年创作的跨学科、深阅读科普核心期刊。
李月汝上场20分后又低迷:4中1仅3分末节被弃 飞翼丢绝杀15战12败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