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野生娱乐动物园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动物园
近日,栗喉蜂虎在海口五源河下游的蜂虎保护小区现身。 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海口西海岸迎来了一位稀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作为曾一度在我国绝迹的珍稀鸟类,彩鹮的现身在“观鸟圈”引发轰动,也成为海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从昔日的“湿地疮疤”到如今的“城市绿肾”,海口近年来通过创新“湿地+”治理模式,让百里滨海、千顷红树、万亩田洋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空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金牛湖人工湿地已成花的海洋,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近日,一名小朋友欢快地奔跑在花丛中的栈道上。 本报记者 苏弼坤 摄
近日,我市湿地部门联合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组织志愿者对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塘内的入侵物种——粉绿狐尾藻和大薸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与此同时,在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人员沿河岸投放鱼笼,开展鱼类生态监测。
“自2018年起,受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我们对美舍河、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介绍,长期监测能够全面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并为政府部门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三江湾湿地,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上,新栽种的红树苗冒出了嫩芽,长势喜人。中铁十二局海南东寨港(三江湾)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黄昌昌介绍,自2023年启动以来,三江湾新增红树林1600亩,生态修复成果逐步显现。
近年来,海口创新探索出“湿地+”生态治理模式——美舍河通过“湿地+水体治理”打造美舍河生态廊道;五源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重塑入海口生态系统;潭丰洋以“湿地+土地整治”拯救性保护万亩田洋湿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聚焦“湿地+红树林保护”。
湿地保护的“海口实践”背后,是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海口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湿地保护体系,出台多项湿地法规制度,组建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湿地保护协会等。目前,海口湿地总面积32202.38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2018年,海口获批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2024年,海口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2.7%,完成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任务,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此外,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域省级美丽海湾的市县,岸滩、河流入海口和近岸海域海洋垃圾治理实现了常态化。
彩鹮的现身,是海口生态改善的有力证明。这种曾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判定为境内绝迹的珍禽,去年首现东寨港后,今年再度现身西海岸市区湿地。彩鹮通体黝黑,羽毛在阳光下呈现五彩金属光泽。“这是海口西海岸首次记录到这种珍稀鸟类。”卢刚介绍,彩鹮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此次发现地点靠近市区,说明海口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化程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海口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措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新成员”登记在生态“户口簿”中。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已连续8年“落户”繁育。“我们提前为蜂虎翻新繁殖地,还新建了观鸟棚,既方便市民观赏,又能减少对繁殖的干扰。”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丽雅说。
监测数据显示,美舍河与五源河两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海南苏铁、水菜花、野生稻等珍稀植物种群生长良好;豹猫、海南睑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与城市和谐共生。美舍河的鸟类从2018年的91种增至如今的127种,鱼类从27种增至46种,蜻蜓从22种增至37种;五源河的鸟类从2018年的115种跃升至180种,鱼类从27种增至70种,蜻蜓从20种增至46种。
“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修复和保护力度增强,我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凸显。”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综合科科长吴淑邦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让更多物种在海口湿地里“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当湿地与艺术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4月16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在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启幕。来自香港、内蒙古、厦门等地的艺术家们就地取材,运用芦苇、陶土等天然素材,通过装置艺术、AI影像和自然音乐等多元形式,创作出7组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与传统湿地科普宣教模式不同,五源河自然艺术季以艺术为媒介,以自然为舞台,唤起公众对自然的深层情感共鸣。海南师范大学学生钟善美认为,这种创新的科普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变得更加生动可感。
与此同时,沉浸式生态教育也在海口遍地开花。骑楼老街上,一座名为“源”的生态博物馆悄然落成,向市民游客展示海口湿地之美。馆内一楼设置了“海岸奇观”“湿地探幽”“雨林秘境”“云端花园”四大生态展区,通过生态模型、多媒体互动、航拍影像等方式,带领观众开启从滨海到热带雨林的沉浸式生态之旅。
今年3月以来,海口市湿地科普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让形式多样的湿地科普课程普及更多儿童和青少年。目前,海口湿地科普进校园活动已实现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全覆盖。
此外,海口还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深化公众对湿地生态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我们每年都会结合湿地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重要节点,在五源河组织开展湿地观鸟、水浮莲清理、植树造林等主题活动。”李丽雅介绍,2024年,秀英区累计开展生态宣传活动22场,参与人次1550余人。
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提供者。当彩鹮、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频频亮相,当自然艺术季以诗意的方式唤醒公众生态意识,海口这座国际湿地城市正以日益多样的动植物物种,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优美的海口湾碧波万顷,水面上有鹭鸟闲庭信步。 本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现身海口西海岸,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作出生动注解。珍禽的回归,不仅折射出海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更彰显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凭借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海口创新构建“湿地+”治理体系,在美舍河、五源河等区域实施差异化修复策略。通过立法保障、专家智库建设和保护协会联动,形成覆盖全域的立体防护网络。系统性治理成效显著,湿地生态系统活力得以重现。
生态修复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海口开创的沉浸式科普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将生态美学融入公共空间,湿地生态博物馆打造立体认知场景,湿地科普进校园活动推动环保教育常态化……这些创新实践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让市民在艺术熏陶和科普学习中,建立起与自然界的深层次情感联结。
海口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它证明了通过制度创新、生态治理和公众参与,人与自然可以实现和谐共生。未来,海口将继续守护好湿地,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共建美好家园。